暑期过半,高温未减,各地夜经济却随夜幕降临,在街巷楼宇间持续升温。如今的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活力的风向标,更是商业业态创新的平台,已成为拉动消费的核心引擎——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60%的消费发生在夜间;2018年至2023年,我国夜经济市场规模从22.54万亿元增长至50.25万亿元,预计2025年将突破62.3万亿元。
当下,暑期夜经济的热度尤为显著。杭州西湖湖滨夜市,灯笼长廊下手作饰品摊与网红茶饮店前长队蜿蜒;广西南宁埌西夜市,老友粉摊位前食客络绎不绝,日均客流超万人次。为避开日间酷暑,各地商家纷纷延长营业时间:上海外滩一家老字号点心店将夜间经营延长一小时后,销售额增长10%—15%,新增收益足以覆盖人工成本。而夜经济的活力还能带动多元业态:南京“苏超”联赛期间,未抢到票的球迷把商场变成“第二现场”,大屏观赛配啤酒小食的消费组合,直接带动重点商圈和景区日均客流量增长超20%。
然而,夜经济的迅猛扩张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。部分商圈夜间地铁公交早早停运,“打车难”成了不少城市的突出问题;深夜公厕关闭、停车位短缺,让不少家庭游客望而却步;噪音扰民与卫生管理滞后,更引发周边居民投诉——这些问题都在削弱夜经济的可持续性。
破解这些痛点,需构建长效机制:
其一,让公共服务适配夜间节奏。可借鉴南京奥体中心周边做法,根据人流峰值动态调整公交地铁运营时间,在重点商圈增配临时停车位与24小时公厕,确保消费者“行得顺、逛得爽”;
其二,创新管理机制。打破城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“各自为政”的壁垒,同时引入智慧化手段,通过大数据监测夜间人流、交通数据,提前调配执法力量,在秩序维护与适度干预间找到平衡。
此外,夜间消费模式还需突破“吃喝购”的局限,深度融入城市文化基因。如西安大唐芙蓉园《大唐追梦》、开封府景区《南衙千秋月》等夜间实景文旅项目,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,又为夜经济注入持久活力,成为可复制、能延长消费周期的“夜间文化IP”。
夜经济是观察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。当公共服务精准对接夜间需求、管理机制实现多元协同、文化内涵深度融入消费场景配资门户网站,夜间的烟火气才能突破短期热度,从周期性增长转变为持久动能,让每个城市的夜晚既繁华有温度,又秩序井然。
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